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百工心面貌】竹鼓工藝師 為幾近消失的樂器發聲

老師傅踩住竹管,以刀具削製綠色竹管,靠經驗製作出傳統竹樂器。(記者李惠洲/攝影 )

老師傅踩住竹管,以刀具削製綠色竹管,靠經驗製作出傳統竹樂器。(記者李惠洲/攝影 )

2018/01/14 06:00

記者王姝琇/報導

咚~咚~咚~咚~,山林鄉間傳來既熟悉又陌生的聲響,在地60歲以上長輩童年時都擁有過它;50多歲的少數人還玩過它;40來歲的只從阿公和阿爸口中聽過它……

它,是嘉義縣梅山鄉在地特色童玩「竹鼓」,也是許多在地人兒時記憶中難忘的聲音!

來到嘉義梅山鄉轉進嘉115鄉道,沿著蜿蜒山路而上,抵達劉明智栽種山茶花與創作竹編的工作室,竹鼓工藝師吳文杰和劉明智兩人打著赤腳,正在準備製作竹鼓的材料與工具,吳文杰笑說:「早期製作竹器通常都在家屋的『門口埕』進行,為避免竹管在過程中滑動,師傅們都赤腳踩著竹管作業,因此有『赤腳師傅』的稱號。」

早年梅山鄉盛產竹子,從各種竹製日用品、竹編創作到竹樂器製作等,生活幾乎離不開竹子,吳文杰說:「民國40年代物資缺乏,山上也沒什麼特別的童玩,加上竹子多就地取材做成竹鼓,大家敲敲打打發出聲音覺得好玩,也記不得從什麼時候、什麼人開始做,但全盛時期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只是整體精緻度有異,每個都能敲出聲音啦!」

竹鼓其實沒有音階,之所以能發出飽和聲響,靠得是老師傅手工挑起竹管上的竹皮,並在兩端以竹片(俗稱馬仔、亦稱琴馬)撐起、拉緊挑起的竹皮,爾後敲打竹皮部位藉由竹心空間產生共鳴,原理與吉他弦搭配音箱類似。吳文杰表示,不同竹品種、竹管長度或竹管徑大小,發出的聲音飽和度也不同,又因取材大自然,不會有一模一樣的竹鼓出現。在地最常見材料為麻竹,其管徑較大(音箱大、聲音較飽實)、竹身長可超過5層樓高,通常會削去末端過細和底端粗硬部位,中間部分皆能拿來製作竹鼓。

只見吳文杰和劉明智一人扶著竹子、另一人手持鋸子,沿著竹節鋸出1節長約60公分的密閉竹管,吳文杰隨即接過手、踩住竹管並以刀具在綠色竹管刮出直線,他說:「這裡就是要挑竹皮的位置,不能離竹節太近,但也不能太遠;竹皮厚薄度會影響音色,得削薄些但不能破,實際厚度只能靠經驗判斷。」吳文杰邊說、邊逐層削起竹管表面,再透過丈量、以刀具挖出2條線直接挑起中間竹皮。劉明智也沒閒著,用桂竹削出兩竹片,並製作竹鼓架子和敲打用的棍子,劉明智說:「竹鼓通常是放桌上敲打,桌面會吸收抵去共鳴聲,只要將竹管兩端架起,讓接觸桌面面積越小,共鳴聲也越美;也有人在竹管兩端綁繩子,背起來邊走邊敲。」不一會兒竹鼓零件都已備妥,兩位老師傅通力合作組裝,每個步驟都得謹慎,太用力怕竹管裂開,組好的竹鼓必須再次修削竹皮確認音色,拉緊兩側竹片、以微火燒去竹鬚。劉明智以竹棍敲一敲,滿意地說:「這個聲音真水!」

民國60年代後期塑膠玩具量產漸取代傳統童玩,梅山竹鼓也慢慢消失,吳文杰說:「竹鼓是最環保的樂器,就連架子與竹鼓接合的地方也以竹棍製成,玩久了或鼓裂後還可劈去當材燒。但現在小孩不玩了,加上少子化,竹鼓也曾消失在我們生活中十多年。」想要重拾童年記憶的鼓聲,梅山鄉不少長輩開始靠著模糊記憶製作竹鼓,期待讓代表在地的特色聲響得以流傳。

劉明智(圖左)、吳文杰(圖右)。36年次的劉明智與41年次的吳文杰,同為嘉義縣梅山鄉人,兩人為同庄好友,共同從事竹工藝創作超過20年,多年來除了鑽研竹編工藝創作,也與梅山文教基金會一同推廣在地特色童玩--竹鼓,要讓這幾盡消失的傳統竹樂器得以代代相傳。(記者李惠洲/攝影 )

劉明智(圖左)、吳文杰(圖右)。36年次的劉明智與41年次的吳文杰,同為嘉義縣梅山鄉人,兩人為同庄好友,共同從事竹工藝創作超過20年,多年來除了鑽研竹編工藝創作,也與梅山文教基金會一同推廣在地特色童玩--竹鼓,要讓這幾盡消失的傳統竹樂器得以代代相傳。(記者李惠洲/攝影 )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