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學者:澎湖水道古文物豐富

表

2015/01/28 06:00

確實存在不少人類活動跡象

〔記者劉禹慶/澎湖報導〕澎湖水道發現澎湖原人下顎骨,長期致力於澎湖水道出水化石研究的中研院人文及社會科學組院士臧振華博士表示,澎湖水道古文物豐富,由過去出水動物化石骨骼上使用或砍伐的痕跡判讀,確有人類活動的跡象。

澎湖水道就是馬公至台灣之間的海域,俗稱「黑水溝」,水深逾九十米,一般潛水夫無法到達,只能用潛望鏡觀察。多數出水化石都是漁民捕撈到,包括犀牛、大象、鹿角、馬、鬣狗等,屬陸橋動物群,經鑑定為距今一萬至三萬年前的古生物。

臧振華表示,澎湖水道出水的古生物化石相當豐富,卻散落在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台東史前博物館及部分民間收藏家手中;其中最有名在澎湖西嶼出水的潘氏澎湖鱷、澎湖原人下顎骨,都收藏在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相當可惜。臧振華認為澎湖應興建博物館,豐富觀光資源,並指出湖西北寮一位洪姓船長,家中就有一倉庫的澎湖水道古生物化石。

對於臧振華博士的呼籲,澎湖縣長陳光復也呼應,認為澎湖海域出水的古化石,都是澎湖縣民共同擁有的珍貴資產,但受限於澎湖是否有能力保存這些古化石,責成文化局進行研究;如果能突破保存技術,將極力爭取這些珍貴古生物化石回歸澎湖,興建專業博物館展示保存。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孫維新(左起)、教育部終身教育司司長熊宗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主任張鈞翔,手捧澎湖原人下顎骨化石,分享研究成果。(記者羅沛德攝)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孫維新(左起)、教育部終身教育司司長熊宗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主任張鈞翔,手捧澎湖原人下顎骨化石,分享研究成果。(記者羅沛德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