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糞便篩檢+大腸鏡 2招揪出大腸癌

2019/10/01 05:30

▲50歲以上民眾應定期做糞篩及大腸鏡檢查,以確保腸道健康。 (照片提供/曾晟恩)

文/曾晟恩

▲醫師提醒,即使糞便潛血反應是陰性,但若出現血便、腹痛等症狀時,仍勿掉以輕心;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提供/曾晟恩)

51歲的黃太太為B肝病友,都會定期回門診追蹤。日前回診時,注意到她已年滿50歲,進入大腸癌好發年紀,特別詢問她有無不適症狀?她自述去年曾做過糞便潛血檢查,報告為陰性,自認身體「還很勇」,只是近幾個月來偶爾有血便、腹痛症狀,溝通後,她決定接受大腸鏡篩檢。

▲大腸鏡影像。(照片提供/曾晟恩)

大腸鏡檢查後發現,她的盲腸附近有一顆約2公分的癌化腫瘤,所幸尚未侵犯肌肉層及淋巴結,也沒有擴散到其他器官,確診為大腸癌第一期,透過手術切除腫瘤後,才免於嚴重後果。

▲曾晟恩醫師替患者做大腸鏡檢查。 (照片提供/曾晟恩)

目前國健署提供50歲以上民眾,可每2年進行一次糞便潛血檢查,但門診常遇到許多中年民眾看到檢查報告顯示為陰性,便自認安全過關,依舊每天大魚大肉,油炸食物吃不停,直到陸續出現腹痛、腹瀉、便秘、血便以及體重減輕等症狀就醫,再接受大腸鏡檢查確認後,才發現癌症上身。

糞篩可能產生偽陰性反應

目前大腸直腸癌的主要檢查方式為「糞便潛血檢查」和「大腸鏡檢查」,前者透過採集糞便,偵測隱藏在糞便中的血液,揪出消化道是否出血,並找到初期大腸癌,篩檢過程不需清腸,也沒有腸道穿孔或感染的風險,十分簡單方便,但腫瘤出血為間歇性,檢查結果可能產生偽陰性反應,影響準確率,也可能錯過瘜肉或某些癌症。

大腸鏡檢查則是診斷大腸直腸癌的第二道防線,若發現疑似病灶,醫師可直接做切片檢查或切除瘜肉,並同時診斷及治療其他疾病,降低大腸癌死亡率及發生率,但事先需進行腸道清潔,對於怕痛的民眾,可選擇無痛大腸鏡檢查。

相較於糞便潛血檢查需每2年檢查一次,大腸鏡檢查結果準確率較高,約5年追蹤一次即可。

大腸鏡檢查 5年追蹤一次

提醒民眾,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等到出現前述異常時,代表疾病已進展到一定程度,屆時治療過程恐更加繁複,建議凡年滿50歲以上的民眾,務必接受糞便潛血檢查,若有異狀,也可與醫師溝通安排大腸鏡檢查,之後每5年定期複檢即可,才能「腸」保健康。

(作者為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