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書摘》 醫師出書 教民眾「腸」保安康

2017/01/14 06:00

糠榮誠醫師編寫《腸保安糠‧給您好腸識》一書,希望民眾「腸」保安康。
(台安醫院提供)

記者吳欣恬/台北報導

根據國內臨床統計,接受大腸鏡檢查的患者中,超過9成病患的腸道檢查發現有痔瘡、瘜肉、憩室或腫瘤,其中又以痔瘡及瘜肉為最大宗,大約每10人中就有9人是痔瘡患者,有4人有腸瘜肉。

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編寫《腸保安糠‧給您好腸識》一書,從一般常見的痔瘡、腸躁問題,到大腸癌預防治療及術後保健都有詳細說明。

糠榮誠指出,腸瘜肉是黏膜組織細胞過度增生所形成,大約95%以上的大腸直腸癌都是由腺瘤性瘜肉癌化轉變而來的;痔瘡則是血管叢和結締組織結構鬆弛膨脹造成,所以痔瘡與大腸直腸癌無關,痔瘡也不會變成癌症。

但糠榮誠說,痔瘡和大腸直腸癌早期的症狀,包括出血和便秘等相似,容易被混淆,導致90%的大腸直腸癌在早期都會被民眾誤認為是痔瘡,因而忽視或延誤治療。

其實痔瘡出血量較大,有明顯血跡;大腸癌引起的血便則由腫瘤表面微血管破裂出血而來,會因為混有黏液因此較黏稠。

此外,隨著癌細胞的侵入、在大腸管徑中的腫瘤變大,可能會出現糞便帶血、糞便變細或形狀改變、排便排不乾淨、腹瀉或便秘等。

糠榮誠指出,腸瘜肉和大腸直腸癌的發生原因約有10%至20%是和遺傳、基因有關,其餘約80%至90%和生活習慣、低纖高脂飲食、肥胖、運動等相關;痔瘡純粹是後天生活習慣所引起,跟遺傳無關。

因此糠榮誠提醒民眾,要確保腸道健康,必須從管理個人的飲食、運動、壓力及生活習慣做起,才能「腸保安康」,進而達到「腸治久安」。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