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螺陽文教基金會推動 西螺大橋轉型雕塑長廊

西螺大橋下雕塑公園已成型,可惜欠缺管理。(記者廖淑玲攝)

西螺大橋下雕塑公園已成型,可惜欠缺管理。(記者廖淑玲攝)

2017/03/21 20:52

〔記者廖淑玲/雲林報導〕螺陽文教基金會多年來致力推動雕塑藝術,為西螺保留超過40件公共藝術,分別佈置在西螺大橋頭及西螺大橋下的雕塑公園,為避免藝術品破舊正著手整理保固,盼推動西螺大橋轉型雕塑藝術長廊。

螺陽文教基金會自2001年舉辦西螺大橋雕塑展,破天荒將國際知名的雕塑家楊英風、朱銘、王秀杞等人的大型雕塑作品,請上西螺大橋展出造成轟動。

隔年基金會希望能把大師的作品留下來,於是持續舉辦大橋雕塑展,並展開藝術家駐地計畫,自此年年收藏1至2件作品。

尤其近年來基金會邀請名家許禮憲、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教授宋璽德帶領學生駐地,利用西螺大橋汰換下的舊鋼骨創作,作品完成後就留下來。

10餘年來,為西螺地區留下40餘座大型公共藝術品,其中25件為螺陽文教基金會收藏,西螺大橋旁展示場儼然成西螺雕塑公園,因大多數作品欠缺維護,包括已故名家楊奉琛「橋中橋」雕塑作品都出現毀損及風化現象。

螺陽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何美慧說,為讓大師作品不致灰頭土臉,基金會今年決定改變創作方向,邀請藝術家駐地重新整理、上漆、維護、保固所有公共藝術品,最終目的希望推動西螺大橋轉型為雕塑藝術長廊,再創雲彰兩縣觀光發展巔峰。

已故雕塑名家楊奉琛遺作「橋中橋」就陳列在西螺大橋旁雕塑公園。(記者廖淑玲攝)

已故雕塑名家楊奉琛遺作「橋中橋」就陳列在西螺大橋旁雕塑公園。(記者廖淑玲攝)

知名雕塑家楊英風長子楊奉琛創作的「橋中橋」已出現破損及風化。(記者廖淑玲攝)

知名雕塑家楊英風長子楊奉琛創作的「橋中橋」已出現破損及風化。(記者廖淑玲攝)

台灣藝術大學師生利用西螺大橋汰換下的舊鋼骨駐地創作。(記者廖淑玲攝)

台灣藝術大學師生利用西螺大橋汰換下的舊鋼骨駐地創作。(記者廖淑玲攝)

利用西螺大橋汰換下的舊鋼骨雕塑陳列在西螺大橋雕塑公園。(記者廖淑玲攝)

利用西螺大橋汰換下的舊鋼骨雕塑陳列在西螺大橋雕塑公園。(記者廖淑玲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