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胃部長「異位性胰臟」 不須切除 追蹤即可

2020/03/26 05:30

▲患者做胃鏡檢查時,意外發現胃竇部長「肚臍」;圖為腸道示意圖。(照片提供/曾晟恩)

文/曾晟恩

30歲許小姐參加員工健檢時,意外發現胃竇部有一顆看似像「肚臍」的不明組織,她擔心是胃癌前兆,嚇得趕緊掛肝膽胃腸科門診求醫。

▲粉領族接受例行性健康檢查意外發現「異位性胰臟」;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提供/曾晟恩)

▲內視鏡超音波檢查顯示胃肚臍。(照片提供/曾晟恩)

胃鏡切片 無腫瘤組織

內視鏡超音波檢查發現是胃黏膜下腫瘤,確診為「異位性胰臟」(又稱為異位胰腺、迷走胰),告知許小姐腫瘤不需切除,僅需追蹤即可,才讓她放下心中一塊大石。

不少民眾聞癌色變,但往往得再藉助解析能力更佳的檢查儀器,才能確認病灶。以許小姐為例,第一次接受檢查時,發現胃部表面有臍狀凹陷,之後到院再透過內視鏡超音波檢查,發現胃竇的後壁有一顆約1.5公分的胃黏膜下腫瘤,大約自胃壁第2至3層長出來,其表面黏膜完整,中心部分如肚臍般凹陷,明顯符合「異位性胰臟」的特徵。

內視鏡超音波顯示,此腫瘤具有不均質性的低迴音波密度,分葉邊緣不清楚,內含小管狀,是典型異位胰。

因腫瘤表面胃黏膜完整,胃鏡切片夾抓不到腫瘤組織,且腫瘤現階段並未對患者造成不良影響,如發炎或潰瘍,若用胃鏡切除腫瘤,恐有胃穿孔的風險,通常建議除非腫瘤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否則不需過於擔心,也讓患者鬆了一口氣。

所謂內視鏡超音波的做法,是將超音波探頭經內視鏡送入腸胃道,為了讓超音波回波更清楚,會灌水進入胃腸內,當超音波探頭與受檢部位的距離縮短,且不受腸內空氣、軟組織、骨頭的影響時,就能使管壁多層構造清楚呈現,有助於醫師精確判斷病灶來源,與是否具切除的必要性。

至於患者所診斷出的「異位性胰臟」,屬於孤立胰腺組織,多為胚胎發育異常造成,其發生率約0.6%至13.7%,8成的異位性胰臟發生在十二指腸及胃,臨床上大多無症狀,通常是在接受檢查、手術或解剖屍體時意外發現。

多為胚胎發育異常造成

黏膜下腫瘤若用一般超音波檢查,會因氣體阻礙,使檢查角度受限,而看不清楚身體深處的器官;若僅使用內視鏡檢查,只能看到腫瘤,無法判斷侵犯的深度。因此,內視鏡超音波解決上述兩者檢查工具的困難,不過也提醒此疾病大多沒有明顯症狀,若未造成嚴重發炎或大出血,多可持續追蹤觀察,但仍建議接受內視鏡超音波檢驗,以和其他腫瘤鑑別,若狀況嚴重則可能需透過手術或內視鏡切除。

(作者為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