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老人肌少症易危及性命 醫師教這樣做健康延壽

2021/05/16 13:12

郭綜合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吳俊鋒建議老人家每週適度做快走等有氧運動,可預防、改善肌少症。(圖:郭綜合醫院提供)

〔記者王俊忠/台南報導〕根據統計,65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達20%即是超高齡社會。郭綜合醫院家醫科醫師指我國預估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在老年人常見的肌少症會對老人健康與死亡率的增加構成大威脅,建議老人家可適度曬太陽、多補充維生素D、每週定時有氧運動,可預防及改善肌少症。

郭綜合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吳俊鋒指出,肌少症在老人族群較常見,在美國及部分歐洲地區的研究顯示,肌少症盛行率在60到70歲之間的長者約為5%-13%、80歲以上約為11%-50%;台灣的研究則顯示65歲以上長者,肌少症盛行率約為3.9%-7.3%。

郭綜合醫院引進用來評估測量肌少症的骨密檢查儀。(圖:郭綜合醫院提供)

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含台灣)提出對肌少症的診斷標準,為肌肉質量減少加上肌力減弱或行動能力變差兩者之一,一般是以低於年輕族群兩個標準差或研究族群最低20%的分布為主。(在肌肉質量:男性≤7.0 kg/m2、女性≤5.4 kg/m2;握力:男性<26 kg="" 18="" 0="" 8="" m="" s="" p="">

吳俊鋒表示,若找不到特定原因,僅因年紀老化造成的肌少症稱為原發性肌少症;次發性肌少症包括:疾病(嚴重器官衰竭、癌症、內分泌疾病)、營養不良(含攝取不足、吸收不良或藥物造成的厭食)、活動力下降(如長期臥床、失能),大多數肌少症由多重疾病或風險因子造成,並非單一病因或病理能解釋。

此症因肌肉力量減少,下肢功能較差,人顯得無力、疲倦、步態不穩,較易跌倒、增加失能風險;研究也發現肌少症與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有相關性,老年人若同時存在肥胖與肌肉不足時,稱之肌少型肥胖症,其對健康的不利影響比單一存在的肥胖症或肌少症更易引發心血管相關疾病、代謝症候群、骨質密度減少等,使得老人失能增加、死亡率上升。

吳俊鋒說,補充蛋白質與維生素D可預防、改善肌少症,體重60公斤的老人家1天應攝取60至72克蛋白質(約10份肉類),富含白胺酸的蛋白質對合成肌肉有益,可多選擇牛奶、黃豆、雞肉、魚、瘦肉、花生等食物。適度曬太陽,讓皮膚合成天然維生素D;食物部分可吃魚、蛋奶類、蕈菇類與五穀類是維生素D來源。此外,可適度運動,1週3至5次有氧運動(如快走、騎單車,1次30分鐘)、每週兩次重量訓練,1次10至15下,舉啞鈴、彈力繩、毛巾操均可。

郭綜合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吳俊鋒(見圖)指老人家補充蛋白質、維生素D能預防、改善肌少症。(記者王俊忠攝)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