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懷孕應少抱孩子避免子宮頸變短? 醫:無關

2021/04/18 19:22

婦產科醫師直指,孕婦子宮頸變短和抱小孩、提重物無關,目前也沒有方式能預防或預測子宮頸變短。(圖取自freepic)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孕婦應該少抱孩子、不拿重物,避免子宮頸變短嗎?婦產科醫師直指,孕婦子宮頸變短和抱小孩、提重物無關,目前也沒有方式能預防或預測子宮頸變短。

禾馨婦產科診所主治醫師烏恩慈透過臉書粉專「烏烏醫師」發文指出,孕期子宮頸變短有兩種情況:無預警的子宮頸閉鎖不全、規律宮縮導致的子宮頸變短。兩者雖然成因不同,但不論哪種狀況,實務上都無法預防,當然也和抱小孩、提重物無關。

1、無預警的子宮頸閉鎖不全

烏恩慈指出,子宮頸閉鎖不全通常發生在孕期4到6個月,主因是子宮頸先天結構發育較脆弱,隨懷孕週數越來越大,漸漸支撐不住變重的胎兒和羊水,被撐開變短,最終可能會打開,使得羊膜膨出而破水,引發早產。

烏恩慈說明,雖然理論上變短的子宮頸可以靠縫線做子宮頸環紮手術補救,但醫師極難預測誰會發生,以及會在幾週發生,因為子宮頸脆弱程度無法透過檢測預先得知,變短時也未必會有出血、腹痛或分泌物增加的狀況,因此很多案例發現時,子宮頸已完全打開,根本無法縫合,只能待下次懷孕時做預防性縫合,避免再次早產。

烏恩慈自己就曾遇過好幾個孕婦,前一週產檢子宮頸長度正常,這週檢查時就發現子宮頸全開,這也就是為什麼即便超音波檢查如此普及,卻只有少數案例能在子宮頸變短早期發現,成功靠緊急環紮手術安胎到足月。

烏恩慈也提到,很多鄉野流傳,孕婦肚子用力、便秘、咳嗽會讓胎兒掉出來,據她推測,這些案例很可能就是子宮頸閉鎖不全。因為當子宮頸完全打開,肚子只要稍微出力,胎兒就會毫無預警掉出來。只不過過去產檢未常規檢查子宮頸,無法做診斷,才會被以訛傳訛,過度延伸成肚子用力導致早產。

2、早期宮縮引發子宮頸變短。

烏恩慈解釋,這種狀況較常見,且和子宮頸閉鎖不全無警訊不同,孕婦通常會發現有腹痛、規則宮縮、陰道出血等症狀。因此當出現上述情形時,醫師都會檢查子宮頸的長度是否有變短,如果有,早產機率會大幅提高,需要給予安胎藥,有時也會需要把產婦轉診至有新生兒加護病房的醫學中心。

相反的,烏恩慈說,如果僅有宮縮但子宮頸長度正常,其實早產風險則大幅降低,醫師並不會看到黑影就開槍,一味的給予安胎藥或限制媽媽活動。

目前無法預防子宮頸變短 發生時應減少活動但非完全臥床

不管子宮頸變短是哪種狀況引起,烏恩慈指出,醫界目前尚無法找到方式預防。當發現子宮頸變短時,醫師會給予安胎藥物(抑制宮縮、黃體素),並依據個人子宮頸和宮縮的狀況建議產婦減少活動量,當然也不適合繼續運動。

但烏恩慈也說,除了子宮頸已完全打開、羊膜囊都已經膨出的狀況外,她不會建議產婦24小時臥床。

她說明,首先,各項研究已清楚指出,臥床並不會降低早產發生率,再加上躺著不活動會導致產婦肌肉流失、血栓風險增加、產後憂鬱症比例提高,因此她認為臥床完全就是弊大於利。

另外要說明的是,標準的子宮頸測量應採用陰道超音波,且因每個人天生子宮頸長度就不同,判斷的標準應該是有沒有「變」短,子宮頸的內口形狀有無改變、有無打開,而不是單純比長度。不過,一般來說各大醫學會共識是短於2.5公分就會明顯增加早產風險,須特別留意追蹤。

烏恩慈強調,即使醫學進步、產檢普及率極高的狀況下,仍沒好的方式預防子宮頸長度變短,這也就是爲什麼早產的發生率在健保實行20多年來無法下降的主因。既然如此,就不需要為了那個未知的恐懼,犧牲媽媽的活動權,徒增早產媽媽的罪悪感,而是要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