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隨機殺人「裝病就能逃死」? 精神醫界:成功機率極低

2020/03/15 20:08

林口長庚醫院復健及社區精神科主任張家銘指出,有犯嫌會誇大病症、或否認閃短,企圖裝病達到減免刑責的效果,但醫師會透過各層面反覆觀察評估,真能裝病成功機率極低。(記者鄭名翔攝)

〔記者鄭名翔/苗栗報導〕新北市新店區昨傳出隨機殺人事件震驚各界,王姓犯嫌落網後供稱自己有精神疾病,但網友群情激憤,「精障已成免死金牌」的爭論再起,甚至有人質疑兇手只要裝病就能逃死;但醫界指出,大眾對精神疾病認知往往來自傳媒或戲劇,專業精神醫師的臨床經驗皆可判讀,「裝病」成功機率極低。

許多網友直批,每逢發生重大兇案,只要犯嫌確診患精神疾病皆不判死, 「想殺人就可以推說是精神有問題台灣法律好棒棒」,質疑精神鑑定成為法官判決依據「對死者不公平」。

國內司法精神鑑定的權威、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吳建昌曾撰文指出,司法實務界對於兩公約的「精神障礙」定義仍未有共識,精神醫界各領域專家透過臨床診斷,提出醫學判定供法官參考,但未必會與最終司法判決有直接關聯。

至於外界質疑嫌犯是否可透過「詐病」而「逃過死刑」,吳建昌認為,大眾對精神疾病的認知與印象往往來自傳媒或戲劇,刻意「演出」都會有破綻,精神醫師的臨床專業經驗大多可判定是否為假裝。

林口長庚醫院復健及社區精神科主任張家銘過去被問到「裝病逃死」時便提到,精神鑑定是透過不同專業的醫師與犯人進行反覆對談、心理測驗、或腦波檢查等,提出具一定效力的報告,供法官評估犯罪者在犯案當下的精神狀態,「然而就如法醫解剖屍體,也只能推斷可能死因」,要精準判斷當事人犯罪當下所想極不容易。

張家銘指出,醫師會從與當事人、家屬反覆對談,案發前後狀態、長期留院觀察等進行評估,儘管有犯嫌會誇大病症、或否認閃短,企圖裝病達到減免刑責的效果,但這些試圖矯做、掩飾的過程,醫師仍會如實向法庭呈現,「不能說完全不可能,但要真能『裝病』成功的機率極低。」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