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中研院:過敏貧血和飲食不當 恐增加過動症風險

2019/08/13 19:35

中研院特聘研究員潘文涵為兒子投入過動症研究。(記者簡惠茹攝)

首次上稿 12:55
更新時間 19:35

〔記者簡惠茹/台北報導〕中研院特聘研究員潘文涵為了罹患過動症的兒子投入過動症研究,她把20年來對抗過動症的血淚,進一步推向學術研究,希望幫助更多人注意到過敏和過動症的關聯,她的研究發現,有過敏、貧血和血清素偏低的孩童,罹患過動症的機率比一般孩童高6到7倍,可能可以透過飲食加以改善,研究今年5月登上國際期刊臨床醫學雜誌。

潘文涵今天在中研院發表研究成果,她指出,她與台灣大學、長庚大學、台北醫學大學研究團隊,從台北31所小學,招募216名ADHD病童和216名非病童,兩組性別年齡身高體重條件相似,進行病例對照研究,針對過敏、飲食、血液測量值的差異,估算危險因子和疾病風險的關係。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是常見兒童神經發展性疾病,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衝動控制差,造成學業人際和家庭生活障礙,潘文涵表示,台灣盛行率達5到7%,致病原因有很多,主要危險因子包含家族史遺傳、環境毒物暴露鉛中毒和母親懷孕期酗酒、抽菸和使用毒品、難產或早產等等。

潘文涵指出,但是不一定所有孩童都會遇到上述這些狀況,研究希望找到可以改變的因子加以處理,研究的216名病童中,有133名有鼻炎的症狀,高達6成,研究確實發現,過敏種類越多、臨床生化異常越多,過動症風險就會越高。

潘文涵表示,團隊找到過動症在臨床上的4個風險因子,包含貧血、血清素偏低、嗜酸性粒細胞與免疫球蛋白較高,後兩者與過敏發炎有關,同時罹患2種以上過敏症狀,例如鼻炎、濕疹、氣喘的學童,得到過動症的風險是沒有過敏的學童的2到3倍,4個因子都異常者,罹患過動症的機率是6到7倍,因此過敏和過動症的共病問題相關風險高,因此值得被關注。

潘文涵團隊進一步檢視過動兒和非過動兒的飲食型態,她指出,過動學童組的營養食物攝取頻率顯著較低,例如蔬菜、水果、蛋豆魚肉類等蛋白質食物,而不營養食物攝取頻率顯著較高,尤其高糖及高油類食物。

潘文涵指出,研究從線性結構方程式分析,確認了飲食營養習慣和過動症之間的關聯性,因此推測如果能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應該有助於過動症病況的改善,未來還需要進一步的飲食介入研究來加以驗證,也建議過動兒的父母,了解孩子是否有過敏體質和貧血問題,有助於改善過敏和過動症。

潘文涵說,這次研究也首度發現過動症學童血液中無機磷酸鹽濃度偏高,她說,無機磷酸鹽常用於含糖飲料中、食品加工會用來做為增稠劑、顏色穩定劑和增味劑,到底磷酸鹽本身和過動症有關,還是她是不營養飲食的指標還有待確認。

潘文涵的大兒子2歲時被診斷出有過動症,孩子在學校會吵鬧,在學校被老師、其他家長排斥,潘文涵甚至親自到學校跟著孩子陪讀,但是最後還是只能在家自學,潘文涵回想起跟兒子一起對抗過動症的過去,眼眶忍不住泛著淚水,她說,從西醫、中醫到針灸,全部帶兒子嘗試過,最後才意外發現兒子有過敏,並從飲食習慣開始調養改善,這些年來一邊記錄所有嘗試的方法,貼身觀察20年後,進而把觀察推向研究,希望讓更多過動症的家人和患者知道過敏和過動症的共病問題。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