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本土化 軍艦命名應跳脫傳統思考
我國海軍主要作戰艦艇以歷史名將的名字來命名。圖為海軍成功級繼光艦與成功艦操演戰術隊形變換。(資料照)
記者羅添斌/特稿
共軍新型飛彈驅逐艦服役,名稱卻與我國「西寧」軍艦撞名,難免令我海軍官兵不自在,未來若是在海上遭遇,更是尷尬。兩岸海軍過去慣以中國城市、山川、歷史名將名稱為新造軍艦命名,自然會造成撞名的困擾,我國軍方應該跳出傳統的命名思考,以本土化、台灣特色的名稱命名,才能避免類似事件再度發生。
軍方過去未能忘懷大中國思想,因此軍艦的命名模式,都是以中國大陸各大城市、重要山川名稱、中國古代歷史名將的姓名,做為各級軍艦的命名依據;解放軍也是同樣的思路,航空母艦以各省省名命名,如「遼寧艦」,作戰主力的飛彈驅逐艦則以各省省會或是重要大城命名,如最新在共軍服役的「西寧艦」,另外,共軍也有以歷史名人命名的艦艇,如鄭和艦。
前總統陳水扁執政時期,認為軍艦命名以大中國情結來思考,不利於台灣軍隊本土化,也會造成兩岸軍事運作的尷尬與困擾,因此由立委在二○○五年提案,在國防委員會中做成決議,要求軍方日後對新造艦艇的命名,「應以台灣本土跟人民有感情連結的名稱為之」,因此日後的各型新艦船舶的命名已與本土連結,例如四艘紀德級軍艦分別命名為「基隆、蘇澳、左營、馬公」,都以台灣各海港城市命名。
軍艦的命名極為重要,因為軍艦官兵是同船共命,也是生命共同體,與台灣是共生共榮,因此軍艦在命名上,都應以具有台灣本土意識,或是具有台灣特色的名稱加以命名,才能與共軍軍艦區隔,軍方過去對軍艦命名的傳統思考應有調整空間,在空軍戰機已經繪有原住民精神圖騰之後,海軍新造軍艦也可朝此方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