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你絕對看不出來 這些全是木雕

寫實雕刻家楊北辰重製妻子的新娘鞋,不僅完全呈現皮料質感,鞋底磨損也不放過,一道道磨痕都承載幸福的重量。(記者何宗翰攝)

採訪、攝影◎記者何宗翰

楊北辰還複刻1701年的古書,藉由精雕斷掉的書線,抓住歷史留在這12本書上的餘溫。(記者何宗翰攝)

楊北辰複刻的楊志良包。(記者何宗翰攝)

「每一個我所完成的雕刻物件,都是一封感謝信…」楊北辰說。

台灣當代寫實雕刻代表藝術家楊北辰,擅長用原木創作超級寫實木雕作品,透過精雕、上色模擬出紙類、皮件的肌理,幾可亂真,過去的作品多半為個人物件,在《沉靜蒼茫:從記憶走向歷史—楊北辰個展》中,創作了多本無法翻閱的仿古典籍,從個人生活記憶轉向探問大歷史。

楊北辰以木雕複刻「記憶物件」系列著名,大學時期穿的短筒馬靴、妻子用第一份薪水買的皮衣、甚至超市拎回來一個普通紙袋,都在他鬼斧神工的雕刀下,仿得以假亂真,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被拍賣的公事包、催生西螺大橋的政治家李應鏜的波士頓包,也創作為充滿集體記憶的物件。

「我創作的初心都是為了我自己。」楊北辰念復興美工的那個年代,老師透過一種簡直是暴力虐待的方式訓練他們,卻也因此練出精準的手工,後來念台北藝術大學時,學院派的美術訓練強調寫實、精準,就比別人吃香;接觸木雕後他發現這個材料非常容易上手,「不同的木頭有不同香氣,讓我想起不同氣質的美女。」

老婆新娘鞋 鞋底磨損也精雕

重製妻子結婚時穿的紅色的高跟鞋,就是一段重新找到幸福的記憶。楊北辰說,他用整塊木頭去掏空,直到完全跟真正的皮革一樣薄、拿在手上已經認不出是真是假,可能木頭纖維密度和皮料接近,完成時剛好是一個真鞋的重量,「我還把底部踩髒的顏色、磨損的痕跡做出來,一雙鞋能真正記錄一個人存在的痕跡,走路的習慣、移動的方式,無形中也記錄了她的重量。」

楊北辰2017年受邀到四川美術學院擔任客座教授時,參觀了大足石窟,看到比宋代更久遠的古蹟,啟發他將創作的問題意識,從幾十年的個人記憶,延伸到了幾百年的歷史問題上,因此著手創作「歷史系列NO.1」。

楊北辰透過網路的古籍拍賣會,找來一套1701年出版的古書,以平均2個月完成一本的速度,整整花了2年的時間,創作出12本「木刻版」,他說:「這些古書有的是古荷蘭文,還有用拉丁文、古法語、古義大利語寫的,我曾想搞清楚這些書到底在講什麼,但工作量實在太大,也跟我的創作沒關係。」

複刻300年古書 捕捉歷史感

「我不是製造歷史,而是抓住某種歷史感,當我用木頭鏤空雕刻那些破損的羊皮書頁時,不禁猜想這是誰弄破的?何時發生的?」楊北辰說,12本書的書線都已斷裂,僅1本還夾在書裡,「我會思考這是誰夾的?讀到這一頁是何時?這頁又是什麼內容?這一切都是打不開的謎,但又因此而更迷人。」

《沉靜蒼茫》策展人張未說,在進行歷史寫作的時候,選擇拉出一條線索,必然會捨棄掉其他枝節,楊北辰的歷史寫實點出一個問題:「歷史的材料都是從個人的記憶而來,但為什麼特別是那些人?其他被歷史遺忘的人,難道他們的記憶不重要嗎?這樣寫出來的歷史算是真相嗎?」

「歷史系列」告訴觀眾,藝術家通過一雙巧手、通過寫實技巧,讓我們在某些概念上開始鬆動,開始游移,原本堅不可摧的信念,其實只是一種感覺、一種藝術化的體驗,這其實就是歷史的真相,張未說:「歷史是人為的東西,它真的是事實嗎?我們相信的到底是歷史,還是只看到歷史感?」

《沉靜蒼茫:從記憶走向歷史》

時間:即日起至5月19日

地點:南投毓繡美術館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