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讀本好書迎新年》《歷史與思想》——大題小作重返人文世界 ◎廖志峯

余英時教授的著作《歷史與思想》(聯經出版提供)

◎廖志峯

《歷史與思想》是我第一本讀到余英時教授的著作,在這本書中,余英時教授以史家的視野,平實無華、不掉弄書袋的文句,為讀者娓娓敘述他對歷史探索的一些思考,其中也包涵著對史學哲學、史學家自身,讓我十分驚豔。這本書在一九七六年出版後,距今已超過四十餘年,仍持續地銷售,嘉惠無數青年學子,堪稱經典。你或許要問:這本書到底談了哪些問題?怎麼談的?它的感染力和影響何以到今天都還可以引起讀者的共鳴,不被時代所框限?

中西人文通論 舉重若輕

余教授在這本書的自序中,談及這本書的寫成背景和重點,正是閱讀這本書的路徑:文字大多屬於通論性質,對象並不是專治歷史與思想的學者,而是關心歷史和思想問題的一般知識份子。話雖如此,通論文字並不容易書寫,余教授說,通論文字不易落筆,是謂「大題小作」,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他一開始就提醒讀者在閱讀此書的基本認識和態度,避免陷入細節的泥淖,從大處著眼。這本書總共收錄了十七篇文章,連序本身也是一篇精彩至極的文章,要言不煩,書中暢論中國知識份子的反智傳統,唐宋明三朝的治術發展,一路談到宋明清學術思想史的發展,背後的時間跨度極長,如果不是對中國學術的發展縱深有掌握,要如此舉重若輕,似斷實續地論述,並非易事。反過來說,如果有了基礎的理解,重新察看中國學術發展的變遷,脈絡會更清晰,也可思考當時知識份子和學術重心之所繫。

這本書涵蓋的範疇不僅限於中國,還觸及「西方古典時代的人文思想」、「文藝復興與人文思潮」、「工業文明的文明基礎」等論題,並特別標出盛極一時的人文主義歷史觀代表的柯林烏,把讀者的視野從古典中國拉到與世界並軌,也可以認識東西方不同的學者對歷史探究的重心。不只柯林烏,他也提到以物理科學切入詮釋角度的孔恩及其曠世鉅著《科學革命的結構》,書中的核心命題,就是「典範」以及「典範的轉移」,「典範」影響著我們看待事物的方法,也影響我們的探索路徑,當一種典範(中心)移動或改變時,相對地產生新的認識。這個觀念,看似簡單,卻影響深遠。

訊息氾濫時代 重讀求靜

書的深入淺出,和開闊的視野,引起我對知識探索的憧憬,雖然我並沒從事學術研究,然而,認識到「典範」問題時,讓我看待事理也保持一種虛心。這本書最重要的,或說最具普遍、原創和啟發性意義的文章,可以〈史學、史家與時代〉為代表,文章中,余教授提到史學無法自外於時代,深受時代的衝擊。他認為,史學和時代有一種很明確的動態關係,這個關係的建立就要看史學家對於他的時代有沒有感受,有沒有深入進去,是不是時時注意現實人生的問題。這句話也同時顯示余教授自己所持的史學認識和研究態度,即使將近半個世紀過去了,這些核心的看法,仍然適用今天。

在眾聲喧譁,訊息氾濫,物慾橫流的當代,我們其實更需要一種澄心靜慮的視野,重返人文精神的世界,畢竟,物質生活之餘,我們還是需要一種超越當下的關照,繼續人生的旅程。

(允晨文化總編輯,著有《書,記憶著時光》)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