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看展懶人包》影訊錯接音訊 蹦出觀落陰感官饗宴

「傾斜」利用「格式塔崩壞」原理造成大腦神經的認知疲勞效果。(記者何宗翰攝)

採訪、攝影◎記者何宗翰

台灣新媒體藝術團隊NAXS Corp.的「XR-XATA躰-01」為沈浸式的音像體驗作品。(記者何宗翰攝)

日本藝術家比嘉了、國本怜用電腦繪圖做出水墨畫的渲染感。(記者何宗翰攝)

「虛實等分#1」呈現日本傳統「花道」的空間美學。(記者何宗翰攝)

「虛實等分#1」呈現日本傳統「花道」的空間美學。(記者何宗翰攝)

「香港作為代碼:風調雨順」回憶香港美好的90年代。(記者何宗翰攝)

由西班牙拉夫拉前衛劇團詮釋的華格納歌劇《尼貝龍指環》第三部《齊格飛》,本週在台中國家歌劇院登場,這齣歌劇實踐了華格納1849年提出的「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概念,結合視覺藝術、音樂、舞蹈、歌曲、詩、寫作、編劇及表演,產生一種全面涵蓋人類感官系統的藝術經驗。

「總體藝術」概念延續到數位時代,啟發音像藝術(Audiovisual art),電腦軟硬體的進步,讓藝術家開始思考如何讓聲音與影像的感官經驗同步共時,透過哪些程式、演算法與亂數,能使聲音與影像彼此參照、交互轉換,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國立台灣美術館近期展出數位藝術策展案「聯覺共振」,策展人葉廷皓表示,展名「聯覺共振」取自神經學「連帶色覺」(Chromesthesia)現象,指有些人聽到某種聲音,腦海就會出現某個顏色,和音像藝術家試圖將兩種感官結合的實驗相似。

舊式映像管電視背後有紅白黃三色RCA線,如果錯將聲音接到影像,就會根據播出的聲音產生不同雜訊的黑白影像。香港藝術家何謙信的作品「香港作為代碼:風調雨順」,刻意將郭富城、劉德華、張學友、黎明90年代的4首老歌「錯接」,螢幕上的歌詞以隨機排列方式出現,聽起來有旋律卻又無法分辨,以此回憶香港那個一去不復返的美好年代。

台灣藝術家王新仁「昨日的路徑」將家鄉地景轉化為音景,他說:「最精華的時光都在外工作,很遺憾沒多陪陪家人,因此想把小時候家鄉的記憶重新回溯,有時未必真的到家,往神岡的指標、爸爸車上的賣藥電台、廟裡的誦經聲,都代表我到家了,每道風景都指向我記憶的路線。」

「格式塔崩壞」是一種心理學現象,指看一個字看很久之後,字變得不像那個字;「傾斜」由日本藝術家組合Kezzardrix、Yaporigami所創作,利用「格式塔崩壞」原理將音樂及影像不斷重複播放,重複中又不斷改變,造成大腦神經的認知疲勞;藝術家比嘉了、國本怜的「虛實等分#1」則運用四季影像與7聲道的聲音,呈現日本傳統「花道」的空間美學。

VR數位觀落陰 掉進賽博格洞窟

台灣新媒體藝術團隊NAXS Corp.「XR-XATA躰-01」為沉浸式音像體驗作品,以對網路新人種的歷史勘查為科幻假設,進入賽博格(cyborg)洞窟,在洞窟裡往下沉入各種歷史、記憶、資訊組成的空間,場景建構非常龐大,葉廷皓形容:「直白來說,就是一次數位觀落陰的體驗!」

數位藝術策展案「聯覺共振」

時間:即日起至11月18日

地點:國美館數位藝術方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