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影展簡評》藍色天空下喊獨立 血淚噴飛 ◎李希明

導演敏納.森執導的《藍色天空下》以印度反殖運動女領袖和中國小販間的情誼,帶出大時代的歷史沉重。(當代敘事影展提供)

◎李希明

導演敏納.森早期作品提供了印度獨立時代重要歷史影像與觀點。(當代敘事影展提供)

加爾各答城中心,身著補丁唐衫、揹著布囊的小販沿路叫賣中國絲。窄巷裡,一群街童促狹小販,唱道:「中國人來了,中國人來了,他會把我們拐走!」男童用手按壓鼻子,取笑小販的塌鼻子。圍著素白棉布的反殖運動女領袖,驅走作弄小販的孩子,也開始了她與小販之間跨越族群與階級的情誼。這是印度電影《藍色天空下》的一幕,以1930年代的加爾各答為背幕,牽連兩條故事線:印度獨立前夕高漲的反殖情緒、列強瓜分下中國人民的流離。

《藍色天空下》是與薩耶吉雷(Satyajit Ray)齊名的印度導演敏納.森(Mrinal Sen)的第二部長片。森向來認為自己早年的作品過於煽情,且影像感不足。但他早期的作品卻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影像與時代觀點。敏納.森在鍾適芳的紀錄片《邊界移動兩百年》的訪談中回憶:「在這部影片(藍色天空下)裡,最為重要的事,就是我也曾參與其中的印度獨立運動的奮戰,與當時民主思潮密不可分地對法西斯主義的抵抗。」

印度獨立印巴分裂 敏納森深刻記錄

印度反殖運動的成功,帶來了獨立時代,卻也開啟了另一段悲劇性歷史。獨立後印度、巴基斯坦的分治,一夕之間劃定人為疆界,迫遷與隔離導致宗教族群間的仇恨、屠殺與流亡。影展選映了兩位分別來自巴基斯坦與印度的女性導演作品─《薄牆》(A Thin Wall)與《太陽不再升起》(1984, When the Sun Didn’t Rise),回望歷史與尚未結疤的創傷。

《薄牆》導演瑪拉.艾玫(Mara Ahmed)以史詩般淒美的風格,敘述1947年印、巴邊界劃定後不可磨滅的流亡記憶。1984年印度總理「甘地夫人」被身邊錫克教徒護衛刺殺後,印度教徒與錫克教徒間的仇恨加劇,暴力衝突不斷。蒂娜.考爾(Teenaa Kaur)導演的《太陽不再升起》從女性的視角,口述與重述這段政治操弄下的族群悲劇。

以印巴歷史為鏡 探見亂世未來

歷史是照見當下的一面鏡子。我們正值一個價值混淆、崩解,正義被消音的過渡時代,未來往哪去?這也是第四屆「當代敘事影展」的提問。這三部講述不同時代的印巴電影,帶我們重訪過去,也探見未來。

為了向95歲高齡的《藍色天空下》導演敏納.森致敬,影展特別邀請韓裔舞蹈家Jin Won創作一段全新舞作。她將以北印度舞蹈「卡達克」(Kathak)為形式基底,交錯抽象的樂音、繁複的節奏與多元的舞蹈語彙,講述同一天空下,人類對和平的想望,與《藍色天空下》共鳴,並為影展劃下句點。

由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主辦的「當代敘事影展」,10月5日起在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啟幕。為期10天的影展,不只是影展,更有音樂與舞蹈現場,以及「導演書桌」、「邊界樂吧」、「深夜講堂」、「咖啡座講談」等單元。其中「導演書桌」將陳列導演選書以及與影展單元主題相關的書籍,同時也邀請了台北市立圖書館的胖卡書車、蘇格貓底東南亞行動書車,於影展期間停放在園區,觀眾可在觀影的空檔,邊喝咖啡邊閱讀。

(影展企畫)

更多影展資訊:https://www.nnff2018.com/

售票系統:兩廳院售票系統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