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當AI系統 幹掉藝術拍賣官

前台北市文化局長謝佩霓

◎謝佩霓

電影《寂寞拍賣師》的主角拍賣師佛吉爾,若被人工智慧取代,片中的真情假愛還會發生嗎?(取自網路)

國際拍賣公司龍頭蘇富比Sotheby’s日前宣布,已經併購了紐約一家三人公司Thread Genius,將率先採用人工智慧分析、搜尋、媒合、銷售甚至拍賣藝術品。

這則消息引發各方關注,難道藝術服務業,已經面臨被AI取代的威脅?難道沿襲數世紀不改行規的藝術拍賣業,例行的徵件、訪件、諮詢、研究、鑑定、鑑價、擔綱主持拍賣,都正面臨一場劃時代革命?

蘇富比主其事的高層信心滿滿宣稱,革新是以幾世紀以來拍賣業所積累的拍品、藏家、喜好、成交價…等大數據為基礎,一定能夠提供更迅速、更精確、更到位的拍賣服務。

服務業以人為本,講究以客為尊,唯量身訂製是尚,向來不惜耗費人力成本。姑不論「自動化」後的拍賣界,會如何妥善處置世代累積的人力資源與智慧結晶,倘若這一切傳統真由AI取代,藝術界與藝術市場中最關鍵的變因參數—「人」,究竟會被置於何處?又置於何等位階呢?

量化衡量質性 抹煞「人」的特殊性

人的不可捉摸、不可量度、不可限量,在藝文領域與產業裡尤然,視量化為衡量質性的依歸,十分弔詭。對既有、已知、一般、普羅的現象,也許導入這套統計法會相當有效、有本、可信、可靠,具備一定程度的參考價值,但若以為藉此便有辦法把潛規則規則化、人云亦云合理化又談何容易,豈非緣木求魚?

在藝文的向度裡,永遠妙不可言又妙不可得;歸納法往往是事後諸葛,演繹法常常倒果為因。藝術的冒險性與多樣性,正是其獨特和奧妙所在。畢竟人性難度而人心難測,預測性不敵冒險性,人氣不等於買氣,人流未必等於物流,產值不等同價值,更何況傑作出現與人才出線之或然率,更不必然是成功率和成交率。

藝術之事假使交付AI數據科技比對分析,用以背書金字塔頂端掌權者的唯心裁量操作,只怕最後還是通路與資金掌握者大者恆大,散戶投資不如預期。到底信息不等於素養,走勢呈現不出風格,投報率如何事小,倘使導致品味平庸化、市場單一化、選擇趨同化、流通窄化、作業僵化,最後落得人味盡失,人情味全無,連聲氣相通的人聲鼎沸也不再,那才真是重大失策及最大損失。

藝術文化要爭一時,更要爭千秋。假如硬行類比,文化藝術或許能比擬為後勢看漲的優質期貨,抑或放長線便可長紅的績優股,唯獨最不適合高風險的短線操作。

建立藝術品流通詳實完整的資料庫,誠然有其意義,而在資訊商務時代,導入大數據分析乃時勢所趨,亦有其必要。藝術經營管理者可以一試,善用所得數據,或可提升作業效能,提高普遍觸及率。與其奉人工智慧為軍師孤注一擲,不妨視之為商業手法和行銷策略之一,酌參可以,若盡信,還不如不信吧。

(前台北市文化局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