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量子力學與文學—薛丁格的貓穿越了嗎?

物理諾獎得主愛因斯坦95年前在東京留下兩張紙條,於今年10月拍出156萬美元。(美聯社)

◎蕭秀琴

物理諾獎得主愛因斯坦95年前在東京留下兩張紙條,於今年10月拍出156萬美元。(法新社)

九十五年前愛因斯坦在東京的旅館裡給了不收他的小費的快遞兩張紙條,其中一張寫著:「只要你想,就有辦法!」這位發現光電效應的物理學家因為奠定量子物理學的基礎,得到一九二一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現在我們終於享受了量子物理學發展帶來的科技進展成果。

雖然人類還沒有發展出實質意義上的量子電腦,但在心理學的理論應用上卻提出「潛意識」的學說,甚至為一般人普遍使用(所以有學界笑稱心理學為廿世紀三大偽科學之一),例如有則新聞這麼寫,「有一名乘客向台北市民熱線一九九九投訴,他在十二月六日下午搭乘捷運新蘆線時,在捷運頭前庄站,竟遭列車司機用潛意識攻擊,造成他身體不適,結果台北捷運公司竟還啟動調查,此舉遭北捷基層同仁抗議,認為這種荒謬投訴,公司竟還受理進行調查…」

潛意識用來說明量子力學也合用,這個學說最知名的是在薛丁格的貓實驗,假設把一隻貓和有放射性物質相連的釋放裝置一起放進一個盒子裡,在一段時間內,放射性物質有可能衰變,釋放毒氣殺死貓,也有可能不會發生衰變,貓會一直活著,兩者的機率都是五十%。根據量子疊加原理,只要還沒有被測量,量子的位置、速度和其他任何特徵都可能同時處在各種不同的狀態。因此,薛丁格推定,在打開盒子前,未被觀測到的貓就可以既是活的又是死的。

量子力學作隱喻 穿梭古今與生死

直到一九五七年,物理學家休.艾弗雷特三世提出了量子「多世界詮釋」理論,進一步回答了這個問題:在盒子打開後,世界分裂成了兩個版本,在其中一個世界裡貓還活著,另一個世界裡貓已經死了,它們相互獨立地存在於平行世界中,並各自繼續演變下去。

戲劇是日本發展最成熟的產業之一,尤其是連續劇總是能夠立即地反映社會面貌與思潮,這兩、三年來經常以AI機器人為角色的陪襯物件,更別說行之有年的戰國時代英雄穿越到現代,或現代人穿越回古代見證歷史事件,最常被重新詮釋的角色戰國大名織田信長,如《信長的主廚》、《信長協奏曲》,及最新秋季日劇《老爸是信長》(父、ノブナガ)更是結合了AI機器人與穿越,廿一世紀的信長故鄉岐埠市一位建設公司的上班族負責市中心的都市更新案,在大型商場開發與維持建城四百五十年風物人情之間掙扎,在一次於長良川與合作廠商餐敘時喝醉酒掉進河底,拿到信長失蹤的印信被附身,每次遇到開發計畫受挫時,信長就會附身幫忙想辦法、提供思考方向,讓平常看起來平庸懦弱的上班族變得強大。

用量子力學來詮釋,就是織田信長可同時活在不同時空,信長對他自己建造的岐阜城的開發有很大的意見,想要插手城市未來發展,利用億兆個電子傳輸信長的靈魂到當代人身上,完成自己的意志。

另一部知名的電影創作,至今電影史上最高票房紀錄的《阿凡達》則利用量子傳輸幾將男主角的靈魂傳到潘朵拉星球上的阿凡達身上,使肢體癱瘓的男主角得以自由行動,並利用該星球的科技進展,將男主角永遠留在潘朵拉星球上。

這個概念運用得最多的故事創作是中國網路文學,穿越與重生的愛情小說,最知名的主題是公元一七○○年前後清朝康熙「九龍奪嫡」的故事,例如,言情小說作家桐樺的《步步驚心》,不但小說暢銷,拍成連續劇也紅遍華語世界,也是利用一位北京的上班族跟男友吵架,衝出辦公大樓時遇到道路施工工程的交通事故,被電線絆倒觸電穿越到一七○○年左右的紫禁城,成了康熙的泡茶宮女,見證了九龍奪嫡,並完成他在廿一世紀不能完成的愛情故事。

在網路小說裡,這樣的主題發展成重生與穿越的類型,通常設定有兩種,穿越到古代或現代的他者身上,重生回到自身的命運轉折點或者重生到他人的人生交叉點,但因以愛情婚姻為主題,還是以言情小說的公式小說為故事主軸。

然而將量子力學理論基礎運用得最好的小說家還是以有科學背景知識,或是物理學家轉行當作家,把故事創作當作人生重心的小說家。這個領域最知名的要算是阿根廷作家艾內士多.薩巴多(Ernesto Sabato,1911-2011),是一位物理學博士又是畫家,他的第一本小說、一九四八年出版的《隧道》(El Túnel,陳純真譯,二○○六年,允晨文化)一出手就不凡,曾經獲得一九八四年西班牙塞萬提斯獎,成為拉美文學魔幻寫實的典型研究文本。

薩巴多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一個小村落,一九三七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一九四三年辭去教職,全心投入文學,潛心寫作一九四五年第一本散文集《一個人和宇宙》(Uno y el universo)得到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政府獎第一名,作品在拉丁語系廣泛被閱讀,幾乎主要語言都有譯本。

這本書描述一位住在隧道有幻想症的畫家璜.巴布洛.哥斯岱爾,因把女友瑪麗亞凌虐致死,故事遂從他在監獄的自白破題,極盡詳細的回憶他和情人瑪麗亞邂逅、交往,最後將之殺害的經過。其中有他對人性的懷疑和失望、對絕對和純粹的追求,及他所飽受的孤獨的折磨。薩巴多在作品裡,藉著布宜諾斯艾利斯真實的社會環境、人文風土習氣,來揭露人的矛盾和有限性,及討論人類的命運,但是他把這些現象和問題,藉著隱喻和象徵技巧來呈現,《隧道》一書創作核心就此展開。

這本被廣泛討論、引用的小說,被另一位科普作家兼物理學家保羅.哈本(Paul Halpern)當作文本,與另一位女作家維多利亞.卡本特(Victoria Carpenter )寫成《量子力學與文學》,兩位以文本中不同的時間線的性質,以小說中的三個關鍵事件:觀看主角的聖母畫中的場景、海灘遊覽和一封信,探索這些事件中的模糊隱晦之處和他們之間的聯繫,並以量子物理學的理論鋪陳出來。

若將量子力學作為隱喻與指涉,呈現了這些關鍵事件的時序差異和解釋,如何被模擬在所有敘事不同的時間軸中,所以你會看到「哥本哈根詮釋」、「M理論」、「薛丁格」這些量子物理學名詞出現在這本書中,呈現了與文學不同的敘述,也讓我們看到薩巴多對物理學家和波赫士的創作,有什麼影響。

全是時間搞的鬼 淒美闇黑都成戲

是了,這些哲學、文學作家,就像德國哲學大師呂迪格.薩弗蘭斯基(Rüdiger Safranski)的二○一六年暢銷書《時間:時間對我們做了什麼,我們又用時間創造出了什麼?》(商周將出版繁體中文版),用各種角度探究時間是什麼?

他在這本書的前言就用:

「正如霍夫曼斯塔(Hoffmannsthal)的《薔薇騎士》(Rosenkavalier)裡的馬夏琳所說的:

時間是個很奇怪的東西。

當人平平淡淡過日子,

時間什麼也不是。

然而,突然間,人除了時間,

什麼都感覺不到。」

一切都是時間的關係,也都是量子物理學的關係。

(作家)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