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文化短打》關鍵時刻消音的敲門聲

《他們在島嶼寫作》劇照。((公視提供))

◎藍祖蔚

看完《他們在島嶼寫作》中,有關余光中的紀錄片《逍遙遊》,有一種沒有搔到癢處的失落感,因為它只是一部跟隨詩人夫婦的海天遊蹤,牽引出詩人的鄉愁、文學因緣與詩歌交會的生命往事,詩人的關鍵爭議,無一字著墨,因此就無一詞辯解。

為島上作家立傳,是這套系列紀錄片的初心,因為紀錄片需要傳主現身給拍,不但要傳主願意挖心剖肺無所不談,才能拍到不同的內心風景,甚至最後還要經過傳主同意,才能播出,因此敏感的或者爭議的議題,往往都不得不避,在層層關卡的限制下,《他們在島嶼寫作》做到了替作家即時記錄下身影的使命,多數作品卻只做到了平面復刻,鮮能觸及他們生命中曾經閃動過的黑影與焦慮,模糊的依舊模糊。

余光中當年用:「沒有歌的時代,是寂寞的,只有噪音的時代,更寂寞,要壓倒噪音,安慰寂寞,唯有歌」的序言,替台灣民歌運動擊發了第一槍,《逍遙遊》提到了民歌,提到了高雄,也提到了余光中的鄉愁,這些確實都是詩人生前的文采風流,但是「狼來了」引發鄉土文學爭議,或者是文人相害的往事,卻悉數闕如。不知是詩人拒提?還是導演自宮?總之,余光中引發的文壇爭議,如果讓他在這部紀錄片中能夠解釋、澄清或者道歉,是不是都會讓《逍遙遊》更有重量?更擲地有聲?反之,不就只是起居注?

關鍵時刻,該敲門就要勇敢去敲門,當事人沉默、拒答、變臉…,或者侃侃而談,都可以讓人看見他的心態與姿態,《逍遙遊》錯失了這個敲門機會,詩人也錯失了這個道歉與認錯的機緣,《逍遙遊》的挫敗教訓,可以提供紀錄片工作者參考。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