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林夕專欄-人間有味是清歡》與畫談場戀愛

《谿山行旅圖》(故宮提供)

◎林夕

每想起納蘭性德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見」,心裡就會問:「初見一個人,我寧可事先聽到人人都說他好,好在哪裡,抑或之前一無所知,由我自己一眼一眼看到他的好?究竟,怎樣會更好?」

其實都好。一個有內涵的人如畫,有導遊導賞,會解釋給你聽,那人之所以常常沉默不語,不是他木訥,是很會專心聆聽別人,這樣就省去了不必要的誤會。少了這導遊,你看這人經常一言不發,慢慢發現他在沉思你說話時那神情,總是三七分面,讓你心動,那感動必然會更著更長久,因為是完全屬於你自己的。

上期說到,事先若不知道梵谷的精神狀態、莫內的視力問題,品嘗他們的好,或會有所缺失。如果畫家本人生平不詳,只能憑作品說話,那又先聽專家分析這幅畫好在哪裡,還是好比什麼都不懂的娃娃看世界般,先莫名感動了比較好?

其實都好。看你享受感受,還是急於研究,好在兩不耽誤,是次序先後的選擇而已。

會有讓我一眼就怦然心動的人,畫會震撼到發生感情的,不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畫,據說有三寶,其中一幅是宋朝范寬的《谿山行旅圖》,那真是初見震撼,再見難忘。初見此畫只是二玄社一比一的高複製品,掛在故宮樓商店陳列櫃,只匆匆一瞥,「氣勢」兩個字從未如此生動過。但真是來去太匆匆,遠看掃描逐寸近觀後,就要離開了。

回程中一直回味那氣勢,何以會生動到為人於天地間之渺小,而不自覺把頭低到塵埃裡?在車廂裡,已經急著憑遺落在腦海的畫面,把「巍峨」、「磅礴」這些空泛的印象,整理出一個所以然。這也太像跟一幅畫談戀愛了吧,喜歡一個人,總不甘心只懂得他很好,所以會胡思亂想他的輪廓,分析他魅力所在。

於是想起來了,就像人的長相,都是五官比例所致。《谿山行旅圖》的氣勢,也在於構圖比例。之所以「巍峨」,是山峰立在畫的正中,橫及左右兩端,上下頂天接近立地,唯一留白處,就是隔了一陣水霧的罅隙,下面才是松林密佈的小山。

之所以「磅礴」,是結構對比的效果,行旅圖的旅人、車馬、樓閣,在禿禿的山壁下入奈米模型,要用聞的距離才看得出來。關鍵跟所有視覺效果一樣,是比例的魔力。當時我感覺大概是七三比,巨峰簡潔的畫面,佔據了七成空間,有「人氣」的行旅,都壓縮在剩下來的地面裡。是這黃金比例構建出「氣勢」,可以想像若八分是巨山,山峰就不只「巍峨」,而是岌岌可危,快要坍崩下來,這畫就不會有壓人而來又不失穩重大體了。

這次跟一幅畫先談戀愛然後才相處了解的經驗很美好。若早早看透了種種分析,那印象未必如初見時純粹的震撼。就好比戀愛專家介紹你一個對象,你雖然也會很愛很愛,可多了個中間人,感情像沒有完全屬於自己。

已經記不起以前上美術課,老師是先告訴我們這畫為什麼好看呢,還是會問我們有什麼感覺,又為什麼有這樣的感覺呢?我寧願是後者,留一個空間給天真無知的人,試著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感覺。這不光是開放欣賞的可能性,也關乎表達能力。「好美啊」、「好有氣勢啊」,每個人都會說,卻並不見得會解釋什麼是「磅礴」、「巍峨」,若就此去愛一個人,怕愛不長久啊。

(作家)

ps:後來遍閱了許多《谿山行旅圖》的分析,那比例是三比二,有差一點點。其他可鑑賞處,當然比我想到的更詳盡更廣泛,讀者有興趣可先上故宮官網看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