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撿戲尾》她家住戲院

謝一麟專欄

◎ 謝一麟

新高戲院旁郭家肉粽早期的攤位。(謝一麟提供)

去年七月,臉書收到一個陌生人的來信,大意如下:父親是高雄「大華僑戲院」副總退休,剛過世,因為過度思念,在網路貼上父親名字胡亂搜尋,發現《海埔十七番地:高雄大舞台戲院》這本書,裡面有父親的訪談。感謝有這本書,希望可以買到。

我請她到三餘書店,店裡還有這本書。當天她戴著口罩,拿到書,翻開我事先標記她父親的照片,莫名激動,或許不想在公開場所掉淚,她迅速轉身,走出書店離去。過幾天她傳訊息給我,說了一些關於「新高戲院」與「大華僑戲院」的回憶。書中的大舞台戲院,當時她還太小,沒有印象。

今年五月,我帶著她來到鹽埕區新興街的某棟大樓前,這是「新高戲院」的原址,戲院早被拆掉改建成住宅大樓。她說著小時候的記憶:「對面是電動間,就是有小瑪莉、777賓果那種珠仔台,一個阿嬤開的,我經常在那裡玩。戲院旁有一攤販賣碗粿,父親常把我放在那裡吃碗粿」。

接著帶她去附近的「郭家肉粽」,她在店內看到一張郭家長輩以前擺攤時期的老照片(前身是以賣碗粿為主),驚喜地說,她以前經常吃「新高戲院」旁的碗粿攤,就是照片裡這攤。現任的二代老闆郭明坤證實,那是早年父親擺攤的位置,並向她說明戲院周圍店家,後來各自的去向。

她五歲時,母親就病逝。父親當時在新高戲院工作,事務繁忙。她與大姊差二十歲,排行最接近的姊姊差七歲,家裡沒人照顧她。還沒上學及下課後的時間,她都在戲院度過。找售票小姐玩、進售票亭幫忙賣票、去鄰居店裡玩。我突然領悟,對其他人來說,戲院是電影、約會的地方,對她來說,戲院是她的幼兒園、遊樂場,裡頭工作的叔叔阿姨們,周圍的鄰居,某個程度上,湊成媽媽與姊姊。

對父親來說,戲院是他生命的全部。父親青少年時就來到高雄鹽埕「大舞台戲院」工作,一路從工友做到副總。後來跟著經營者離開後,開始經營「新高戲院」、愛河邊的「大華僑戲院」。全盛時期總共經營管理包括台南、台中共八家戲院。她回憶小時候,爸爸經常要開車前往台南、台中的戲院出差。

聽她描述數十年前記憶時,我腦中跳到二○一二年,訪問她父親的那個下午。他從襯衫口袋拿出一張當年保留的舊名片,上面印了很多戲院的名字。這都是他當年同時管理的戲院,語氣似乎有點自豪。她說,父親除了在家休息時,從不穿T恤,外出一定是穿襯衫、西裝褲、皮鞋,襯衫口袋一定插一枝筆,放一本電話簿,裡面有很多工作往來需要的電話號碼。

那個下午,我拿出《虎!虎!虎!》(Tora! Tora! Tora!)的電影本事,他接手翻閱,像是老戲院「辯士」那樣講起情節,年屆八十歲的他,口條清晰,中氣十足。她說,父親一直都是如此,直到後來不在戲院工作,待在家不出門才開始退化。過世前不久的那段時間,還有點失智。

老戲院不在,也不會再有人以戲院為家。

(高雄三餘書店共同創辦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