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不只搏眼球的時尚—孫正華VS.李明璁對談伸展台

李明璁(左)與孫正華(右)對談時尚。(記者叢昌瑾攝)

◎ 記者楊媛婷整理

模特兒腳踩的就是曾在1980、90年代非常流行的大頭鞋,江奕勳在設計加了巧思,鮮紅的鞋帶彷彿青春的悸動。(哈尼三製作所提供)

「買一百送兩粒」是檳榔攤常打出的宣傳口號,江奕勳新作上衣設計就能窺見他的小小幽默。(哈尼三製作所提供)

前言︰

江奕勳將檳榔袋套在模特兒身上,果然一舉締造討論度。(哈尼三製作所提供)

時裝週的得獎設計,究竟是只給評審看的?還是真的能夠堂堂穿著上街?

模特兒腰間的霹靂腰包也呼應今年在伸展台大熱的復古流行元素。(哈尼三製作所提供)

本土教育長大的台灣新銳設計師江奕勳,六月廿二日以「她與她們的紅唇(She and Their Red Lips)」,登上巴黎男裝週,成為台灣首位躍上巴黎男裝週官方排程的設計師。

模特兒成為春風少年兄,江的作品隨模特兒貓步,將巴黎的伸展台變形為台灣豔陽照射的省道公路,蒸騰的柏油路上有呼嘯而過的摩托車騎士、公路旁常見的檳榔攤,還有檳榔攤裡穿著小可愛、找零腰包的火辣「西施」,運用的色系也不忘街頭巷尾招牌常見的飽和色彩。

原汁原味的MIT元素在巴黎亮相,碰撞出歐洲時尚大師對台灣設計師的驚歎,譽為一首對台灣的讚歌,但也撞出國人對時尚的困惑,「看不懂時尚」、「醜斃了」等酸語,不時可聞。

任教於台大社會系,對各類文化領域都有深入研究與評論的李明璁老師,為《文化週報》開啟了新形式動態專欄,不定期就不同文化現象或議題,直接面對專家或進入現場,展開一場如同乒乓快打、你來我往的有趣思辨對談,本週首先登場的主角,就是時尚評論家孫正華。

李:首先請容我用一個略帶挑釁的態度、或許是代表一般普羅大眾的質疑觀點,先來問一下關於時裝秀與常民生活的關聯性。也就是:「誰會、或誰敢穿那樣的東西上街出門呢?」這類老掉牙卻又永遠有人好奇的發問。伸展台上經常語不驚人死不休式的大膽創意,到底為什麼非如此不可?

江奕勳選擇菁仔檳榔袋,這道重拳,讓他殺出重圍

孫:首先要注意的是,這些搏眼球、傳遞設計理念的作品,一般僅占整體作品的廿%,這些設計的討論熱度,也比在店鋪販售的成品強上至少五倍。時裝設計師透過作品傳遞理念與想像,一旦「力道」不足時,外界就很難解讀這些設計的想像。

時裝週一起競藝的設計師超過百位,新秀與大師在同一擂台上,若不「大聲」表達美感,如何吸引到媒體的目光?江奕勳選擇將菁仔檳榔袋罩住模特兒的上半身,是在伸展台上的舞台效果,也是一種藝術角力,正因為江揮出設計理念的這道重拳,才能殺出重圍,躍上國際版面,也取得通往世界舞台的門票。

李:可能會有人認為江奕勳的作品之所以受矚目,是因為他滿足了西方世界對第三世界的獵奇,妳同意這樣的說法嗎?基本上我個人的看法是一半一半,時尚帝國當然有帝國獵奇的眼睛,但問題是可以獵奇的事物何其多,奕勳能被肯定,想必是在營造奇觀同時,也符合了跨地域的普遍美學判準,同時挑動了某種時代前端的流行感。

孫:作品走上伸展台上時,審視的是每一項被拆解又重構的元素。江的二○一八春夏新作如此耀眼,首先是高飽和色彩毫不保留地衝撞與標誌運用,以及有著俐落剪裁的七分褲,還有貫穿全場的大頭鞋、厚底鞋型,這些會是服裝媒體界看秀的門道。

事實上,這些設計款式與元素可能五年後會進入人們的衣櫃與鞋櫃,如Celine2013春夏將皮草妝點在拖鞋與涼鞋上,當時怪異的毛毛拖鞋立刻引起討論,如今毛毛拖鞋已蔓延到百貨、電商、東大門、五分埔。

李:的確,伸展台上展示的,與其說是穿著新衣的模特兒,更精確地說,是設計師作為一個藝術家(或者還有創業家的混血體),展現他試圖挑戰常識常規(甚至不只是穿衣妝扮的方式),進而提出一種對多元生活樣態,乃至不同生命情調的主張。這就好像一個夠水準的汽車展,重點絕非秀美女搭帥車,而是有沒有提示出具未來感或反省性的交通載具概念,哪怕還只停留在研發階段的新構想或新元素。

我想說的是,真正的時裝秀不是秀時裝,更是秀思考、秀觀念。

孫:時尚就是挑戰常規,時裝界透過設計衝撞舊時代的理念以及語言,創新之際也是人類智慧的傳承與延伸,時尚還是必須回到人的本身價值,也就是超越跟創新,時尚界尋求的是美感的平衡,江奕勳的作品能獲選甚至隔天躍上國際時尚媒體頭條,可說是他作品所傳遞的台灣在地元素與美感,有受到時尚界的認可。

李:如果從一件衣服,能看到獨特的社會文化進路,像是三宅一生所承襲古典和服的「一塊布」哲學,或者他比起西方設計師更注重人體與自然共處的延伸交融,那麼江奕勳的作品是否擁有一種潛力,能突破「實不實穿」的效用邏輯,而嘗試打破、翻轉甚至重構雅俗和美醜的界線?如今他在歐洲受到矚目,是否再次複製了這樣的宿命:必須先出口成為「台灣之光」,才能轉內銷被自己國人接受?

台灣具融合力量,「混血」是最漂亮的文化動力

孫:江挑戰了疆界,但進一步來說,江能取得話語權是因為獲得西方LVMH集團(旗下有LV、DIOR等品牌)的肯定,反映出台灣缺乏文化自信,包含江奕勳在內的「台灣之光」們,其實都是被西方價值觀肯定後,回到台灣才能被認同,何時我們才能自己決定?

比起日本、美國、法國等,台灣是文化輸入嚴重的地區,我們該好好思考文化輸出,首先必須擁有對世界舞台來說夠獨特的核心元素,再來是自我認同,透過媒體與社群的輿論肯定東方文化。其實,台灣最大的價值就在文化融合,這塊島嶼擁有各種融合的力量,別忘記,「混血」是最漂亮的文化動力,混血也將形塑最新的文化語言。

李:我一直覺得台灣人對自己的文化底蘊太妄自菲薄了,好像沒有能和歐洲或中國比悠久的歷史就注定輸人一截,卻忘了自己厲害的地方,反而就是「無我」的開放,然後不斷產生混融新生的能量。如果未來真有「台灣時尚」的可能,核心精神應該就是:「這個海島擁有世界最豐盛的混血文化。」這個兼容並蓄、與時俱進的時尚態度,有華人文化、日本文化、歐美文化、南島文化,當然還有原住民文化,雜交在一起不酷、不美都很難。

當然,雖然有此想像願景,但自吹自擂之前還是要投資更多的扎根與培力工作。尤其我們過往對時裝的概念,因受紡織業太過發達的影響,反而很難脫離製造業的脈絡思維,現在到底要如何真正產業升級,轉型發展品牌,我想這是正華,妳現在最關心的議題吧。

孫:「品牌」是時裝設計的唯一活路,依整體國際現況,品牌是跨產業的生活風格、美感與服務,以時裝為核心向各領域延伸。

「品牌」是設計唯一活路, 國人支持不足

要談設計力,在國際時裝新銳圈台灣獲獎比例是亞洲之冠呢!但實際影響力完全排不上,中間環節斷了。其實,所有設計師能贏得第一桶金之處都是在家鄉,我們每年培育千名時裝設計人才,這些新銳在國際發出光熱、贏得大獎,但回國往往難以撐過三年,關鍵點在國內對「品牌」的支持資源不足,還是由代工思維的成功經驗者在輔導,完全不一樣的兩種邏輯啊,這一定要由政府開始轉過來。

近年大部分國人在媒體強烈推崇韓流的影響下,轉頭選擇韓貨,嚴重壓縮本地原創設計的生存空間。未來除了期待國家支持、設計師們的商業反應快一些,最重要的還是國人對自己的文化要有信心。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