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揚棄「讓利」思維 創造價值展契機

2015/02/23 06:00

記者王孟倫/專題報導

過去五、六年來,國內金融議題始終圍繞所謂「兩岸金融開放」,尤其是爭取中國「讓利」;但實際上,即使我國與中國金融業未進一步開放,去年我國銀行獲利仍創歷史新高、達三千餘億元,台灣金融業應調整心態,提升自己競爭力,創造更高價值,而非爭取中國讓利。

回顧過去,台灣與中方在二○○九年第四季簽署金融合作備忘錄MOU,而在此之前,市場與媒體就已經高度吹捧中國議題,彷彿跟「兩岸」沾上邊,就是利多大補丸、活水大湧入。

後來,金管會與中方監理機關分別於二○一三年一月舉行「金證會」、四月「金銀會」以及十月「金保會」,雙方達成多項市場開放共識,均寫入「服貿協議」,例如:中銀對台資銀行的參股比重提高等;也就是說,等到服貿過關,內容才能生效。

不過,隨著國內政治氛圍大幅翻轉,包括:太陽花學運、九合一選舉執政黨大敗等因素影響,使得服貿協議持續卡關,讓台灣與中國的雙邊金融開放腳步也隨之停擺。

去年十二月再次舉行金證會、金銀會與金保會,受服貿未過影響,金管會很務實地把此行定調為「強化雙方監理交流」,而不涉及市場開放;不過,仍有金融業者不死心、期盼金管會再向中方爭取「讓利」或與服貿脫鉤,當然,結果並未如業者所願。

「我們還是有很多優勢,不要一味要人家讓利,台灣金融業者要改變心態!」金管會主委曾銘宗直言, 一天到晚只想要對方讓利,這樣是不對的,我們必須積極提升自我競爭力,未來才有發展機會與空間。

曾銘宗並舉例指出,去年國銀在中國分行的獲利只有三十六億元,但國銀獲利高達三千餘億元,只佔整體九十%幾而已,這顯示我們還有很多可以做的。

換言之,即使兩岸金融市場開放沒有進展,我國金融業一樣能有很好獲利表現。

尤其,從目前政治情勢來看,服貿被冰封在立院,短期內難以通過,而立院日前已經通過的金融四法,國內金融業應該藉此機會,努力強化體質結構,而非像過去,盲目追逐中國金融市場開放。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