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兩岸LED爭霸 庶民VS.權貴之戰

2014/11/24 06:00

記者羅倩宜/特稿

中國磊晶廠三安公然挑戰投審會的四不規範,經濟部能展現主管機關的威信,還是息事寧人讓中資未來更肆無忌憚?台灣LED產業辛苦耕耘四十年才有今天,要捍衛本土廠商優勢,業者恐怕還是靠自己卡實在。

中企靠補貼 台廠自力出頭天

台灣LED供應鏈全球最完整,從上游晶粒到下游封裝,分工專業細膩。但跟很多中小企業一樣,也經歷過艱困的「鐵皮屋」歲月,才有今天。

從宋恭源一九七五年創立光寶電子,在中和的鐵皮屋打造出第一條本土LED封裝生產線;到八○年代在土城起家的億光電子葉寅夫,走過調頭寸窘境、如今被稱為「LED教父」。九○年代,台灣終於出現技術含量較高的LED晶粒廠,晶電就是在此時起步,由現在的董事長李秉傑,拿著工研院的MOCVD技術四處推銷,拜託億光、光磊、鼎元、佰鴻、華興等同業一起出資成立。但第一年錢就燒光。

今天,光寶已從LED向外發散,成為年營收二千億的電子零組件王國;億光今年營收挑戰三百億,穩坐封裝龍頭的同時,也力推自有照明品牌;晶電的晶粒產能全球最大,紅光技術最領先,被喻為「LED界的台積電」,是國際大廠飛利浦、歐司朗、科銳的優先合作對象。

台廠一路走來奧援不多,算是「庶民」出頭天。對照之下,中國LED廠宛如「啣著金湯匙出生」,機台有地方政府補助、業績有官方標案挹注。發展雖晚了三十年,但後發先至,在中低功率市場搶走晶電不少訂單,大客戶飛利浦已在試用三安的晶粒。

面對這樣嚴峻的情勢,投審會卻先後批准三安入股璨圓、轉換為晶電股權,做為「兩岸一家親」的樣板政績。業界對此莫不憂慮,還有大老痛批「引清兵入關」。

台灣企業很少靠政府,更怕的是,想靠也靠不住;這次三安挖角公然挑戰投審會畫下的紅線,主管機關能否捍衛政府威信,大家都等著看。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