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用「大數據」治理城市 學者:爭議仍多

2014/10/21 18:03

目前科技公司已經將「大數據」廣泛運用在商業決策及消費行為上,但對於民眾生活與行為的偵測與資料收集,也引發對於隱私權的安全疑慮。(路透)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目前科技公司已經將「大數據」(Big Data)廣泛運用在商業決策及消費行為上,現在研究者也開始將大數據運用到公共領域,來提升都市的生活品質,但同時,對於民眾生活與行為的偵測與資料收集,也引發對於隱私權的安全疑慮。

大數據的都市計劃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一項由微軟、IBM及紐約市政府資助,紐約大學城市科學研究所所長庫寧(Steven Koonin)進行的都市大數據計劃,他安裝了紅外線廣角鏡頭,瞄準了紐約市東河周圍超過上千扇窗戶,並透過軟體紀錄每戶使用燈光的時間、所用的燈泡款式,甚至是該棟建築製造了什麼樣的空氣污染,也都會被偵測。

庫寧(Steven Koonin)認為「這就像伽利略第一次拿望遠鏡看向太空一樣,這是一個全新的看待社會方式」,透過運用新的科技技術,他希望能提升都市的生活品質。

不僅在紐約,芝加哥大學也正在計劃,將在商業區的路燈上安裝了數十個感應裝置,每個裝置有65個感應器用來收集資料,包含音量、風速、二氧化碳濃度、還有交通行為數據,如透過WIFI的連結數計算行人的流量。芝加哥大學芝加哥城市計算和數據中心總監卡特雷(Charlie Catlett)認為「這就像一個城市的Fitbit」。

芝加哥大學的這項計劃,也受到高通(Qualcomm Inc.)思科(Cisco Systems Inc.)等大型科技公司的贊助支持。

這些計劃都是地方政府開始運用大數據的範例,透過導入新型科技,讓都市治理變得更有效率。然而,雖然這些科技仍在早期的研發階段,但目前已引發了不少爭議。

都市的未來,監控的未來

《城市的未來,應該要是什麼樣子》作者、都市計畫與科技專家湯森(Anthony Townsend)指出,「長久以來,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們都在假裝他們能夠隱姓埋名地生活,但問題不在於是否能隱姓埋名、而是你是否會被監控,這在未來是非常有可能會發生的。」

如美國司法部長霍爾德(Eric Holder)日前也指出,「預防性執法」(predictive policing)的危險,過去警方曾有用歷史的犯罪紀錄,來提前警告有犯罪可能的人。雖然目前部分城市已經開始實行開放資料的政策,但仍有許多商業或政府的資訊偵測系統,仍在缺乏法規的情況下運作。

雖然有學者反駁,認為這些計劃不是以商業或監控為目標,而是為了提升都市生活品質,及了解城市是如何運作。而且,相對於市民已經習慣、順從了高科技的監控,大數據所做的嘗試才正要開始。

但這些爭論,已經突顯出了「效率」及「隱私權」之間,如何取得平衡的問題。

「都市感應網路」(municipal sensor networks)是一個讓科技在都市中大顯身手的機會,但也存在一定的風險,當個人的生活習慣被轉化到數位雲端上,這些資料也會有遭權力濫用的危險。雖然學界仍努力提升隱私權和透明化,但大眾對於被監控疑慮,仍會讓許多大數據原有的優勢因此喪失。

都市革命的新可能

庫寧認為,大數據的運用,有助於了解城市中每個街區的空氣污染程度,有助於家庭選擇好的居住環境,收集噪音資訊也能夠幫助執法單位,強制執行噪音污染規範,

也就是說,如果不論潛在的影響,都市資訊其實蘊藏著巨大的經濟價值。低污染地區的房價將會因此提升、城市也會因為對噪音的管制而有更好的收入、商家也可以透過交通流量資料,選擇更有人潮的店面。

雖然這些技術是否真的可以幫助人們,在晚上睡覺時候持續賺錢、儲存資料、並協助城市更有效率地運作,目前仍有待驗證,但研究者仍期待,大數據技術的好處,能足以贏得擔心被監控民眾的心。

卡特雷因此認為,「過去認為是城市在監視人民,而現在,這個城市將會開放它的資料,所有人都能一起監督這個城市。」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