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隱地/八○年代的書店革命

2017/06/14 06:00

圖◎吳怡欣

◎隱地 圖◎吳怡欣

八○年代書店革命的關鍵人物是王榮文。說來說去生命中真的是充滿著偶然與必然。說王榮文是八○年代書店的關鍵人物,可與他的遠流出版社一點也沒有關係,而純粹只因為他租了高砂集團負責人周塗樹的房子,而周塗樹有兩位兒子,老大周正剛,老二周傳芳,他們原本繼承父業,繼續從事老爸傳下的紡織業,高砂以產品燈芯絨、牛仔布譽滿寶島,製造的牛仔褲在台灣傳統市場更占有一席之地,且在業界有其分量。

彼時猶是文學書的天下

等到房東房客關係建立,從事出版業的王榮文和周正剛由鄰居而成為朋友,經常在一起喝茶聊天,那時紡織業有些走到谷底,似乎進入夕陽工業,周正剛常問王榮文,下一步該如何再創榮景,而王榮文自己的出版業也走到了頂端,似乎也無法再創高績,他突然覺得台灣必須出現革命性的大型書店,像重慶南路一家家小鼻子小眼睛的個別單打獨鬥型的書店,真的大家都看不出會有什麼新的發展。

於是他希望企業家能投入出版業,出版界必須有大資金大投資才能有所改變,他開始遊說周正剛改行,他有汀州路那麼大的賣場,應該開大型書店,讓台灣的書店出現不一樣的場面。

周正剛有些心動,他問,書店真的會有生意嗎?會有人像超商一樣排隊買書嗎?

王榮文笑著說,哪天我帶你到日本走走,讓你看看日本人的書店是怎樣的一種氣派,以及日本人如何排隊購書的盛況。

周正剛真的隨著王榮文去了一趟日本。王榮文帶他到一家家書店參觀,一點也不假,周正剛看到了日本人排著隊買書,把一本書一本書帶回家,收銀機叮叮咚咚響個不停,這一幕場景,真的打動了周正剛的心,回台後,他立即展開開書店的計畫,連店名也很快想出來了──1982年11月27日,成立金石堂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請老爸周塗樹當董事長,自己擔任總經理,並聘請陳斌為副總經理。

至於大型複合式書店──金石文化廣場的正式開幕日期為1983年1月20日,於東南亞戲院對面的地下街,除書店外,另有服飾和餐飲,並打出他的企業精神──「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自此一家家在台灣各地區不停地加開分店,其中以重慶南路的「城中店」最具規模,1985年並以書訊方式創辦《金石文化月刊廣場》,1988年開始改成雜誌型《出版情報》,同時展開每個月書店暢銷書的公布,是謂「排行榜」,以及公布每年最具影響力的十本書,這些做法,在在影響了出版社的選書方向。

根據鐘麗慧〈八年「年度排行榜」綜合分析〉(見1991年2月號《出版情報》)一文,得知八○年代「榜上常勝軍」連續蟬聯的三本書分別為一,《未央歌》(鹿橋,商務);二,《開放的人生》(王鼎鈞,爾雅);三,《千江有水千江月》(蕭麗紅,聯經),可見,八○年代還是文學書的天下。

新型集團書店興起

1983年,新學友書店在敦化南路仁愛路圓環成立大型書店──書香園,亦採複合式經營,將書店、咖啡館餐飲音樂與畫廊結合成一種美的焦點,吸引無數中產階級和雅痞族,新學友集團最高峰時,南北共有二、三十家分店。

也是1983年,何嘉仁國際文教集團成立,最初以英文補習班起家的何嘉仁書店,亦搶搭八○年代的書店革命潮,快速攻占,成為新型的集團書店。

《2002/隱地》,是我十五年前出版的一本日記,書中四七○頁,也就是10月7日那天,引了一個小故事,現將全文摘錄:

睡了一晚醒來,還在想著陳燕銀昨天說的一個故事:二十六、七年前,她的夫婿何瑞元開了許多英語補習班,有一天來了一位十九歲的何姓美國姑娘,應徵教英文,教了一段時間,有一天,她到補習班附近一個小麵攤吃麵,遇到六、七個男生,其中有位小朱,會說幾句英語,大家起鬨,要小朱去搭訕美國姑娘,小朱先幫她付了十五元一碗的麵錢,何姓姑娘很高興,也和小朱哈拉了幾句,不久,何姓姑娘領到薪水,回請小朱和他的朋友們,這碗十五元的麵,後來更成全了何家姑娘和小朱的一段異國婚姻。

小朱娶到何家姑娘,開始用太太的姓氏成立補習班,左一家右一家,太太是美國人,成了最好的活廣告,從補習班又延伸到書店,仍然左一家右一家,如今,何氏集團,不管是美語補習班或書店,業績都很穩定。

奇蹟。一碗十五元的麵,成就了一個書店群。人間傳奇。傳奇人間。只要有創業精神,一個人能走出一條路。一條路,當然會出現無數的商店和大樓。

陳燕銀自己的故事也夠傳奇。她本來有三十多雙高跟鞋,以及無數的衣服,只因一次德國遊,讀到了德國農業部的一句標語:「羅馬帝國的衰弱,起因於農民離開了他的土地。」她要丈夫結束英語補習班,自己也拋棄了所有的高跟鞋和華服,開始走向農村,她要為農人服務,她成為最關心農村和農民的人,她要讓台灣的農村繁榮,她成為一個有夢的人!

都市文化氛圍升級

1989年吳清友的第一家誠品書店在仁愛路、敦化南路圓環邊成立。經過專人設計的藝文空間,結合畫廊與餐廳,誠品書店的出現讓台北市民驚豔,再加上地點位置在台北精華區,許多平時從不逛書店的人,也紛紛走進書店,好奇地撫摸生活中從來不曾接觸的書本,一時之間,台北因誠品的誕生,整座都市的文化氛圍彷彿也提升了一級。

誠品不以僅成為一家書店滿足,在販書之餘,他們也推出許多活動配合,譬如1992年開始提供場地,與詩人合作,推出「詩的星期五」活動,每週五邀請一位或一組詩人,解說詩、朗誦詩,讓小眾的詩,成為大眾注目的焦點。說起對詩和詩集的推動,誠品書店確實值得大家給予掌聲。因為在「誠品書店」之前,由於詩集是票房毒藥,一般書店除了大師級的著名詩人詩集,能有上架機會,一般詩集,常為書店拒售,而誠品反其道而行,特為詩集成立專櫃專區,讓詩人的作品均有機會和讀者打照面,對詩人來說,這真是一項善行和德政。

「詩的星期五」活動持續進行至1997年,這一年,誠品書店還舉辦了一場古書拍賣會。

1995年,誠品書店搬了新家,遷到五百公尺外的敦化南路上,是謂「敦南誠品」;2006年,更大坪數的「信義誠品」開幕,成為台北人假日的最佳文化消遣場所──特別是1999年「敦南誠品」展開全球首創二十四小時不打烊的創新經營模式,提供民眾零時差的城市閱讀生活,此舉榮獲美國《時代雜誌》選為亞洲最佳書店。

據誠品書店告知,「誠品」先後舉辦過三千場次的各種演講和新書發表會,而授課及演講人數,更多至六百五十位作家和學者。「誠品講堂」的參與上課學員已超過二十五萬人。影響所及,香港和大陸都有誠品式的大型書店開幕,誠品本身,亦於2012年和2015年在香港銅鑼灣及大陸蘇州開拓了旗艦店,成為兩家具有國際品牌的書店。

手機徹底改變閱讀習慣

正當大型集團書店,以風華絕代之姿,準備在台灣從北到南大展身手之際,突然天邊閃起一聲響雷,電腦和手機的出現,數位時代來臨,一個翻天覆地的革命向我們衝擊而來,電腦排版替代了鉛字,銅模一夕之間變成廢鐵,手機徹底改變了閱讀習慣,紙本書對崇尚新科技的年輕人已失去吸引力,手機才是王道,年輕人在手機上聽歌、看電影、閱讀,和朋友哈拉或互傳簡訊,書,可有可無,正像CD或卡帶,都不再是人們的焦點,一夕之間,書店黯然失色,重慶南路的傳統書店,早已紛紛不支倒地,從百多家驟減到連十家都湊不足了,而金石堂、新學友、何嘉仁和誠品,原先家家都擬擴充且朝百家分店挺進,風雲變色之際,立即改弦易轍,開店計畫一變而成關店計畫,如今,全台灣三百多個鄉鎮,許多書店都已打烊,代之而起的所謂二手書店或獨立書店,都是在巷弄裡弄一間小屋,彷若辦家家酒,打著文創風卻又很隨興,說開就開,說關就關,這樣的所謂書店,就我的觀點,只能稱之為「書的遊樂場」。生命中的偶然一天,你在這樣的書店,喝了一杯咖啡,買了一本書,下回突然想起,再去尋找,或許已沒有這家書店,彷彿李伯大夢,真的是一場夢啊。

台灣早年偏遠的鄉間,都有一家家的鄉村書店,或隱藏在都市一角,培養了像楊澤、詹宏志、向陽、王盛弘等作家,往後還有這樣能影響一個少年成長的書店嗎?世界真的變得太快,此時此刻還在談書店的存留,書的消失與否,有的人認為,啊,真是一些老掉牙的問題。●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